大学生心理测验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做好需要特别关心学生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10月11日、19日,2008级新生5240余人(约占全体新生的97%)参加了由学工部、学校医院共同组织的心理测验。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估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可为每个参测学生建立一份规范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可给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服务,对少数需要特别关心的学生给予主动的心理干预。
本次心理测验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2,简式), 共有399道题目,测验不限时间,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心理测验的项目表面上看都是一些简单的选择题,例如“我早上起来的时候,多半觉得睡眠充足,头脑清醒”,“似乎没有一个人能了解我”,“我确实缺少自信心”等,测验者只要从“是这样”、“不是这样”、“我不能确定”三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一个即可。实际上,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项目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测查目的。根据测验结果,利用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就可以得到参加测验的学生们在价值观、态度、情绪、气质、性格等各个方面的相关信息。只要参测学生真实报告自己的躯体和心理感受,就可以分析出学生是否存在情绪的高涨与低落以及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倾向、甚至性偏向、精神衰弱状况等也能一一反映出来。
我校历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从2000年开始就尝试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2001年以后,历届新生都在入学约两个月之际接受心理测验。参测率基本稳定在97%~99%之间。
学生心理档案是必须严格保密的材料,一般学校都要派专人负责、在专用的场所妥善保管,只有学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心理咨询专家,基于为学生服务的需要,才有权申请查阅学生心理档案。其他人员一律无权接触。
心理测验完成后,部分学生希望知道自己的测验结果。那么,作为心理档案的当事人——学生本人是否可以查看自己的心理档案呢?应该说,基于学生本人的权利,学校当然要允许学生查看自己的档案。但是也要分别情况,妥善对待。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并不赞同向学生公开心理测验结果,这样做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心理测验只是分析学生心理状况的一种工具,测验结果不能用绝对化的态度来看待。没有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本人面对面的会谈评估,心理测验结果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二是使用的心理测验量表的差异,各种心理测验量表的作用各不相同,其分析的角度和内容也各不相同,有些量表的测验结果适宜反馈给学生,例如16PF,而有些量表的测验结果不适宜反馈给学生,如MMPI。我校使用的心理测验(MMPI-2),是一个筛查量表,工作目的主要指向特殊学生的危机干预,所以测量结果原则上不直接反馈给学生本人。如果学生一定要看自己心理测验结果,须由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给予适当的解释说明,否则学生自己阅读报告,可能理解得不准确,反而给自己带来不良的心理暗示。
心理测验完成后,一般都会筛选出一部分测量指标偏高的学生。有些人把它说成是心理测验“不过关”。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心理测验无所谓过关不过关,因为学校绝对不会用心理测验结果来淘汰学生,或者影响学生的评优、入党、保研、考研等。心理测验不能对当事人不利,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心理测验的合理用途或者说唯一目的就是以此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提供科学的、有效的心理援助。
一般来说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会根据学生在心理测验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通过电话或书信等形式,邀请学生前来咨询中心面谈。通过面谈,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更真实的评估,可以核实在心理测验中反映出的一些疑点,排除心理测验中的假阳性者。对于确实存在心理不适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一步区分心理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等,再分别情况给予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不同的处理措施,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